央視網消息: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們肩負匯民聲、聚民意、傳民情的重任,用心用情履職盡責。
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喬紅院士,多年來持續關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領域的科技創新。聚焦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2024年兩會,喬紅委員將就夯實關鍵核心技術“中腰”、加快打通國家高水平學術—技術—產業協同機制等履職建言。
春節剛過,全國政協委員喬紅就來到中關村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調研,進一步完善2024年的提案內容。創新中心成立三年來,已經聚集了30多家機器人企業及研發中心。喬紅調研發現,創新中心雖然整合了機器人行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化創新主體資源,但在產學研共融發展上依然面臨一些問題。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路徑。通過走訪調研,喬紅委員發現機器人產業雖然前景市場廣闊,但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構建高水平的學術—技術—產業協同機制,提升產學研融合水平。
作為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喬紅委員長期從事機器人技術攻關,也非常關注上下游產業鏈在科技創新中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2023年全國兩會,喬紅委員就創新成果轉化落地中的痛點和堵點在提案中提出兩個共融,也得到了相關部委的積極回應。
全國政協委員喬紅表示,希望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能夠共同一起為國家做事,同時,希望學術、技術和落地能夠共融。這兩個“共融”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都進行了很好的正面回應,他們也在北京市的支持下,深度參與了北京市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喬紅在調研中發現,通過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共識,但是不少傳統產業在轉型發展中雖然勢頭強勁,卻也面臨不少困惑。
首鋼園項目負責人高展介紹,首鋼園地區已經引進了二十幾家的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但是在這個核心區有幾家企業各自的技術都是分散的,需要有一個比較強大的平臺,把科研力量帶進來、把企業的勢能串起來。
過去一年,喬紅在全國十多個?。ㄊ?、區)調研發現,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充分發揮產學研用各主體的效能是更好促進產業發展、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核心技術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能否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的重要因素。2024年兩會,喬紅委員將就夯實關鍵核心技術“中腰”、加快打通高水平學術—技術—產業協同機制等提出提案。
全國人大代表海金航:科技管邊 加強邊防現代化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邊防建設的大力投入,戍邊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科技管邊水平不斷提高。駐守雪域高原多年的全國人大代表海金航對邊防日新月異的變化有著切身的體會。履職以來,他一直關注著科技手段如何在管邊控邊中發揮作用。
為了能提出更符合實際的科學化建議,在高原服役了7年的海金航,又一次踏上了熟悉的巡邏路。他要在這條海拔落差近3000米,涵蓋熱帶到寒帶所有氣候類型的巡邏路上完成這次實地調研。
這條巡邏路海金航不知道走了多少次,常年與這里的大山相伴,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軍區某邊防團海金航介紹,墨脫境內海拔落差比較大,又處在地震帶上,每天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塌方,在巡邏路上更是如此。人眼有的時候受到限制,很多地方的危險不能夠提前觀察到,現在有了無人機,就可以更好地去發現和規避這些風險,同時,這也極大地方便了道路勘探。
近年來,各式科技戍邊裝備不斷更新,但是受高原環境和氣候影響,部分裝備在特定環境下的使用效果還是不盡理想。
海金航發現高海拔地區極端的氣候條件,給智能化設備的運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萬物互聯的今天,怎樣讓人工智能技術服務于邊防,成了海金航一直思考的問題。
巡邏結束后,來不及休息,海金航又來到了某無人機運補點了解情況。這幾年,空中運補逐漸成為常態,一線官兵的日常物資得到了保障。就下一步無人機運補發展方向,海金航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軍區某邊防團海金航表示,下一步無人機運補能不能換一種方式,由現在向哨點定點保障,變成向巡邏官兵、巡邏路上的伴隨保障。在官兵們巡邏的途中,給巡邏隊補充一些野營器材、給養器材,減輕他們巡邏的負擔。
全國政協委員付小兵:聚焦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醫學創新研究部某研究中心主任付小兵,長期致力于戰創傷救治領域的研究與實踐。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過去的一年,他堅守一線治病救人,牽頭組織科研攻關,圍繞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建設深入基層展開調研,完善形成提案。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創傷和組織修復與再生的醫學專家,付小兵2024年的提案聚焦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付小兵表示,如果出現重大災難、自然災害,怎樣在早期讓傷員能夠“救得下、治得好、康復快”?如果城市發生大批量的傷員,幾十個傷員怎么救?
付小兵介紹,“白金10分鐘、黃金1小時”是傷員最佳的救治時間,創傷現場快速治療更是保證軍隊戰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建設可以為應對突發創傷救治打好救援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付小兵表示,如果從致傷機制來講,確實有些戰傷的損傷程度范圍比平時創傷要嚴重。比如現在是高速武器,他們最初謀劃用生物技術來治療燒傷、創傷,就是治療戰傷需求,但是后來這個技術就用于到百姓的創面治療。所以,這個研究是軍事醫學的需求,同時,也是服務于廣大百姓的需要。
以戰傷救治為代表具有中國特色的創面修復學科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更多的創面修復技術已經應用在糖尿病足、褥瘡和放射性創面等的治療上。采用生長因子來治療燒傷和創傷,比傳統治療要縮短4天左右,整個創面愈合率提高10%左右。
近年來,我國在國際上首先實現人體汗腺再生獲得成功,首先把生物3D打印皮膚用于患者,能夠初步構建含有汗腺、毛囊和皮脂腺等皮膚附件的新型皮膚,這一技術在戰傷救治中也格外重要。
來源:央視網